澳门人威尼斯官网建筑业数字化:真伪路径的博弈与破局(万字访谈)根据国盛证券研究,2021年中国建筑房建业务收入占比约60%;2022年中国中冶房建业务占48%。八大建筑央企占建筑板块总市值约50%,利润营收占比超80%。可以说,建筑企业作为地产端资金链的下游,也避免不了。
如今,建筑业已经到了转型关键期,走错路的企业势必会出局。值得探讨的是,企业如何转型,哪些是走向生存的转型路径,以及未来存活的那部分企业具备何种特质,它们要做对什么?
数字化作为出路之一,当下它更多成为了建筑企业的“焦虑”来源。 这些企业“”挤出人才和资金,投入到数字化建设中。
然而作为高度“内卷”、行业平均利润率极低的建筑行业,想通过数字化迅速提升利润率的难度犹如“在石头里榨油”,单纯做数字化是很难给企业带来产值或利润的增量,还需要在切实为行业解决深层问题中寻找机会。
建元基金技术副总裁张宁谈到,很多企业都在走自建平台这条路。然而,投入和产出严重不匹配,这让大家陷入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做。
包括不少跨界大佬想通过搭建一个平台,让行业里的相关方都汇聚上来,然后从用户在平台上的交易以及用户使用平台后所产生的数据中获取商业收益。但这些大佬逐渐选择了退出,原因就在于此类平台的商业模式不能跑通。
张宁告诉建筑时氪,这个想法过于理想化,参与方为何要心甘情愿加入他们的平台呢,这个问题始终都没有找到答案。
在张宁看来,建筑业最大的特点是“不确定性”,不能用简单地套用工业化思维来做建筑产业的数字化。那些基于一两个场景开发完成的产品,很难规模化形成“爆款”。
左晖打造“贝壳网”的思路对建筑业数字化有所启发。张宁表示,应该站在一线人员的视角——他们是产业数字化最大用户群体,占行业总人数的70%以上,他们“干活澳门人威尼斯官网、达标、拿钱”的基本需求应被认真对待。企业也要从最小可交付的产品起步,然后经过迭代,在公司内部完成“1-N”后,再考虑开放给同行使用。
张宁不看好一上来就开发一个庞大复杂的产品,他相信“伟大不能被计划”,很多伟大的创造几乎都是在未曾计划的领域中做出来的。
建元基金成立于2016年12月,由隧道股份牵头发起,是一个专注于建筑建设领域的市场化私募股权基金。其中,隧道股份1994年成为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中首家上市公司,2015年名列中国总承包商全国第六位澳门人威尼斯官网,并连续多年蝉联中国市政企业第一名。
建元基金执行董事林峰告诉建筑时氪,他们类似行业的侦察兵,投资方向聚焦在智慧城市场景,包括地铁、过江隧道、城市高架、综合管廊。大多建筑业“中”字头的产业基金,更像野战兵,聚焦在造桥、公路等层面,且控股型投资居多。
具体而言,建元基金按照四大落地场景,如建筑空间、市政交通、水利水务、能源环保,分为了四大投资赛道,包括微电子与微器件、先进制造与高端装备、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数字化与软件,这个4×4的矩阵构成了他们潜在投资的目标地图。
在建元基金过往的两期基金中,他们一共投了40多家项目,投资标的包括早期项目和成熟型Pre-IPO阶段项目,规模几百万至2个亿不等。
建筑时氪追踪了建元基金的投资标的,发现很少有投BIM类的创新企业。张宁表示,他们没有投,原因在于来融资的项目没有能够回答清楚一些核心问题,比如“行业的问题是什么?BIM的本质是什么?”。同时,目前市场仍存在许多纷乱的声音,他们还需要等行业形成共识。
在张宁看来,目前BIM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只是被当做展示的工具“一闪而过”。那些基于BIM的产品,实质还是ERP产品,这又在重复20年来的老路。关于BIM的本质,这是全行业应该认真回答的一个核心问题,不能把握本质,产品的方向就会南辕北辙澳门人威尼斯官网。
BIM的本质是媒介,这是张宁的观点。他评判BIM产品未来潜力最主要的标准是看:BIM模型中能否最大限度地为用户传递数据。原因在于, 现在的产业数字化处于夯实基础的阶段,沉淀数据和用户是这个阶段的工作重点,BIM需要承担起这项任务。
他认为,要让一线管理人员习惯直接使用三维模型进行内容表达和交互,让海量真实的数据随着BIM模型流动,这是BIM的长期价值。接下来,企业还是要回归BIM的初心,关注沟通、协同效率的提升,而不是仅仅在“可视化”上做文章。
近期,建筑时氪专访了上海建元基金技术副总裁张宁。 张宁最早是在隧道股份的一线年在香港负责集团海外业务的经历。 2012年,他被调回到上海城建投资工作,专注做BOT、PPP等项目澳门人威尼斯,期间参与了集团关于建筑业大数据与商业模式的课题研究。 2015年底,张宁进入了建元基金做风险投资。
张宁感慨道,建筑产业数字化领域,现在处于一个“百家争鸣”的时期。每个人基本都有了概念和想法,每个想法可能都代表了一条路,但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模式。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产业数字化的投入远远大于收入,烧钱模式难以为继,将可能面对一个低谷。这个过程肯定很残酷,很多团队可能要推倒重来,重新开始。
建筑时氪:如何评价当下建筑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路径?(目前大多转型路径是“自上而下”的思路。企业会优先把整个思想和组织架构统一起来,“借鉴”一套世界上先进的方法和理念来复制和实施。由于刚开始人员对数字化的认识不足,手段和组织不够完善,包括投入也不充足,很多企业就先做大量的宣传工作,提高思想水平,过程中进行系统规划设计与组织变革,再把整个平台架构搭建起来,后续不断丰富和完善。)
张宁:这是目前建筑企业普遍的转型做法:统一思想、组织变革、持续投入。企业在不断地投入时间和金钱之后,期望能够在未来某个时机中抓住产业数字化的机会,包括想办法让人们接受这些数字化产品或系统,以及商业模式的成功。
我认为这种思路可能不适合传统建筑产业的数字化。建筑行业的数字化没有成功模式,不能忽略现实背景,其原因在于行业本身的特点。
“自上而下”的思路去构建复杂系统,需要有个前提条件,就是企业已拥有大量成熟的简单系统。如果要规模化推广应用,它的前提是用户的应用场景、流程、标准必须达到标准化程度,而现实情况却正相反。
在这种模式下,建筑企业会一直处于“近期投入”与“远期收获”的矛盾之中,由于看不到眼前收益,一线的参与度也极低,“统一思想、组织变革”的工作很会陷入“死循环”。尤其是经年累月投入的沉没成本,让管理层不堪重负,使得彼此陷入骑虎难下的窘境。
比如在隧道的挖掘过程中,每挖一米就可能随地上建筑或地下土质的变化产生不同的问题。管理方法也是,即使在同一个集团,甚至同一个部门之间,对设备的使用都可能有不同的操作手法和参数控制,都带有自己的认识和个性。
做建筑行业数字化,尤其做数字化产品,必须对行业特点有深刻的认识:高复杂、强个性、多专业、大时空。
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工业化思维来做建筑产业的数字化。工业数字化与建筑业数字化最大的区别在于, 工业企业可以通过限定一些客观条件来降低复杂度,然后在数字化过程中逐步调整和优化 ,是一个熵减的过程。
然而,建筑业从工程开始的第一天起,复杂度就随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高,“人、机、料、法、环”中的每一个要素都是复杂变量,各要素之间又是相互影响。光是天气、地下水等要素的变化,都会给工程带来很多不确定,还有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这是一个熵增的过程。这种局面会持续到工程的建设后期,才会转入熵减阶段。
而企业需要同时面对分布于天南地北的多个项目,每个项目个性化极强、周边条件各异,协同的专业、人员也是临时组合在一起,复杂程度更是加倍提升澳门人威尼斯。
张宁:建筑行业的项目管理受制于复杂、多变的客观条件,围绕项目目标平衡的各关键指标,不同组织的管理策略各有不同,比如“质量、成本、进度”便是需要平衡的“不可能三角”,倘若按照“统一标准”也许能取得单一指标的最优解,却未必是整体最优解。
更何况“质量、成本、进度”是高度简化后的指标关系,现实中,还必须同时考虑安全、环境、周边、气候、地质、员工健康和士气等。
有个很好的比喻,即使同样的乐谱,不同的表演者也会通过不同的指法、力度澳门人威尼斯、节奏,演绎出不同的效果。数字化如果过于追求统一的标准,那结果就是如同要求全世界所有乐手用统一的指法、力度澳门人威尼斯官网、节奏演奏出统一的效果。
张宁:我在负责安全管理期间,也曾有过理想化的想法。那时编制过一本很厚的册子,规定了工作服装、安全装备配置、围墙结构颜色等,把所有的安全规章制度严密制定好,完成程序编码,再按部就班去做。
事实证明,这种编制“完美手册”来应对所有问题,让所有部门与员工“照章办事”的管理方式很低效,后来发现这种想法是行不通的。
原因在于,工地现场过程中有80%的问题虽然是问题,但并不可能去处理,因为这些问题并未触及底线%是非常紧迫、危险程度高、损失大的问题,需要重点抓起来解决;15%的问题可以记录下来,暂时搁置,后面再持续跟踪。但这些事情都是非常个性化的。
如果在实操中,针对每个项目的个性问题,因地制宜,将80%的精力和资源集中在5%的“高压线%的隐患问题,并将管理过程记录汇编成管理手册,日积月累便成了公司的《安全手册》,不完美但有效。
张宁:很多平台期望通过构建“完美”标准数据库以满足所有用户的所有问题,投入周期过长,反而令用户体验很差,失望远远大于满意。
他们设置信息专员,为系统输入数据,既隔阂了真正用户,又输入了大量虚假数据,为将来数据挖掘留下了隐患。企业期望通过数据挖掘寻找新的商业模式,那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不如关注一线真实需求,夯实基础。
如今的时代发生了巨变,传统建筑业缺乏处理海量数据的基因,突然要转型做数字化,令全行业很不适应。企业高层知道数字化是方向,但他们不了解数字技术,更不知道如何规划 和实施 。 IT跨界过来的高管和专家,缺乏对行业的深刻认识,解决方案 可能 从起点就错了。
这局面像极了“辛亥”后的情况,简单模仿或凭空臆想都注定失败,唯有深入了解行业情况、找准用户最大主体、 了解他们 的真实需求,并从基层起步、持续迭代,才是出路——“走自己的路”是唯一的出路。 这也是我反对“自上而下”模式的理由。
决策层希望通过数字化,加快信息流动和提升信息透明,最终期望实现组织扁平化。但是具体的系统开发是由中间层和执行层完成,他们要求复制线下流程,结果是数字化系统全盘复制了传统管理模式。某种意义上,他们通过产业数字化其实又在固化自己原来的地位。
信息论中认为,如果 信息流中人为 设置了很多“闸口”和绕来绕去的分支,这样的系统就会禁锢了数据的生产力,不可能提升管理的效率,更不可能实现组织的升级变革。
很多数字化产品的使用体验很差,往往要打开多个窗口、通过复杂路径,才能找到应用界面,然后输入大量的数据。最令人吐槽的是,那些界面就是工程文档的电子版,造成电子版、纸质版的文档都各填一份,如同数字导航系统要求司机一边开车,一边翻PDF地图。
我认为企业核心还是要回归一线人员的需求,他们的目的就三件事——干活、达标、拿钱。数字化应该在这三件事上帮助他们,尽量不给他们增加负担。数字终端不是行业主体用户的主要工具,不要让他们陷入海量数据的困扰,这应该是数字化系统开发前应认真考虑的条件之一。
张宁:当然,毕竟产业数字化已经在领域取得成功,是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比如整体的系统布局、产品思维、商业模式经验是可以套用的,建筑行业的数字化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不过,目前很多亮点背后的问题在于投入和产出严重不匹配。这让大家陷入困惑,不知道怎么做。比如“平台”可以作为目标,但应该认识到那是演化的结果,而不是规划的成果。
不少从IT行业跨界过来的大佬最终选择了退出,原因其实就在于此。他们的想法很美好澳门人威尼斯官网,通过搭建一个平台,让所有行业里的相关方都汇聚到平台上来,人流、物流、资金流、数据流也都在平台上聚集,然后平台上可以玩出很多商业模式,但问题是:用户为什么要加入他们的平台呢?
目前几乎所有的数创中心都有同样的想法,大家互相拉拢,建立各自的小生态,结果导致所有的平台都没有竞争力,形成不了人气。
那些一上来就建立平台,然后变成一个非常庞大、复杂、封闭的东西,虽然说要打通数据烟囱,但实际上大家又都割裂了。
过去在房地产业,中介人员的价值感很低,做生意时经常遭受冷落。原来完成一笔交易可能需要掌握很多个环节的能力。每一个环节所需的能力都很全面,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处理事情、如何了解背后的行业规则,都需要很多的知识和经验。
左晖在做这件事情时,从一线经纪人的角度出发,先做了大量调研研发工作,将冗长的交易流程塑造成10个标准环节。比如有专门保管钥匙的、专门带看房的、专门撮合交易的、专门提供房源信息的、专门提供客源信息的等等。每个人在其中承担一到两个环节,并将这个环节做到极致就能获取收益。
比如在“贝壳网”上,一个能力低、经验不足的中介,专门定位在“钥匙保管”这个环节。他们只要 基于信任 替房东保管好钥匙, 基于合作 服务好同行(负责对接带客看房的同事),就能从最终交易中获得报酬。
在此期间,贝壳就可以帮助每个业务环节的从业人员构建清晰的业务框架,将每个交易环节的实操模块化、标准化,让从业人员反复打磨、自我提升,慢慢建立自信、成为资深专业人才。
这样一来,贝壳也就可以帮助行业底层的从业人员打通最短变现闭环,能够在获得生存条件的同时,慢慢提升经验和能力,能够将一次易变成高频服务,累积信用、建立共生关系。这样也就实现了用户价值。
1、深度洞察行业问题:职业卑微、经验积累慢、交易环节冗长、成交效率低、交易过程个性化、用户复购频率低澳门人威尼斯官网、信用价值低。
2、思路:运用工程思维将复杂问题拆分为简单问题,提升成交效率;让从业人员根据自身能力迅速找到定位,简单上手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将个性化服务变成标准化服务;将同业竞争变成合作澳门人威尼斯官网。
3、从细节入手:将交易流程切割成10个交易环节,每个环节独立迭代,分别模块化、标准化,每个环节形成独立的商业闭环,在大交易链中实现独立的 交易闭环 。
4、先内部迭代:局部试点,完成“从0到0.9”;扩大试点反复迭代,完成“0.9~1”;集团内部推广,进一步优化,完成“1~N”。
张宁:我认为“自下而上”的模式是一条出路,值得探讨。产业数字化应该沿用IT行业流行的产品思维——MVP(最小可交付),从最简单、能用、有效的产品做起,让一线人员能够轻松上手,主要是让用户通过使用获得体验和启发。
1澳门人威尼斯官网、“走自己的路”:既然“高复杂、强个性、多专业、大时空”不可避免,就从具体项目、具体单位的具体问题入手,用数字技术帮助用户解决问题。
2、最小可交付:构建最简单的数据流软硬架构,结合具体问题将用户和数据连到架构上,使得“目标、数据、用户、结果”构成数据闭环;用具有竞争力的代价(成本和效率)达成最佳目标,构成价值闭环。
张宁:第一个案例:20年前,我们在地铁项目中遇到了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的盾构机必须穿越一片危房区,这些危房的最大裂缝宽度达到了15cm,并且正好位于隧道轴线的上方,这意味着留给掘进施工的建筑变形量几乎为零。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利用静力水准仪、台式电脑、电话座机等简单设备,构建了一个数据闭环系统,能够按秒获取建筑物的变形数据,并通过24小时值守的人员,实时地用语音通知盾构操控室。
我们根据数据反馈澳门人威尼斯官网,控制盾构机的各项参数,如切口土压、推进速度、刀盘转速等,把建筑物的累计沉降量控制在0~2mm之内,最终成功地通过了这个难关。
后来,这个系统经过不断地改进和升级,成为了行业内广泛使用、更加先进的数字化监控技术,并且实现了无人值守、无线传输、终端数据可视化等功能。其“用户价值”是:用数字技术实时控制关键参数,用有限的代价避免工程风险。
第二个案例:之前我们有个项目,我们用这个思路澳门人威尼斯官网,在传统模式下,打造出项目管理控制体系,锻炼出一批优秀的管理团队,并成为行业标杆。
具体来讲,当时一线管理人员都非常年轻,缺乏经验。我们首先针对每个项目组进行了巡视,边查边教,在出现问题的地方反复迭代,帮助他们完善。对于发现的问题,让项目组形成自己的管理制度,避免这种问题再次发生澳门人威尼斯官网。
与此同时,我们还把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整理出来,作为典型案例,让当事人在其他十几个项目中进行宣讲。讲述现在存在的问题、如何改进和现在的效果。通过这种方式,项目上会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大家认可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从一条条问题逐步改进后,再变成部门特有的管理标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丰富。虽然最终形成的企业标准可能与他人不同,但如果落地性很强并且马上见效澳门人威尼斯,那么对公司来说就达到了目标。我们的标准中有很多事情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的。
张宁:第一,从MVP起步,关键是抓住“用户”和“关键数据”,通过数据闭环,让用户去处理关键数据。
第二,互联网产业的经验告诉我们:用户量、数据量是衡量数字化产品价值的依据,其中用户量更优先于数据量。企业需要明白“用户价值”是用户通过行动、付费表达出来的,而不是产业数字化系统开发者规划出来的,系统开发者需要做的是“启发、协助、提炼、提升”。
没有清楚“用户”的目标群体是谁,把付费的人——建筑企业的执行层,当作用户,其结果就是,出现“OTO”和“电子版=数字化”等现象。
没有清楚“价值”,其结果就是屏幕越做越大、越来越炫澳门人威尼斯官网,而数据库中95%以上的数据都是不产生价值的“死数据”,一线不但得不到赋能,还被增加了额外负担。
第三,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产业数字化现阶段的任务:夯基础。除了构建系统架构,更主要是让用户与数据互动,让他们体验到数字技术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或提升效率。要相信用户的领悟能力,他们会举一反三的,前提是MVP真的有用、有效。
我认为一些团队聚焦在某个点上做事情,这类意义很大。在产品开发和应用体验过程中培养用户使用数字化系统的能力,逐步形成数字化思维。而最后能留住用户、数据,并能够提炼出“用户价值”的数字化团队一定有可期的未来。
建筑时氪:“自下而上”的转型路径,核心之一就是用户先得与系统互动起来,没有互动,就会回归到传统模式,这是人性使然。
张宁:是的。“自下而上”的转型思路有点像阿里巴巴的演变。阿里巴巴的淘宝就是从最简单的“聊天室”演化出来的,抓住用户(买家和卖家)和数据(聊天信息),逐步解决用户交易过程中的问题。比如店铺展示、购物车、支付宝、供应链、广告推荐、平台客服等,无一不是用户与数据互动中迭代出来的,并且是从简单系统演化成复杂系统,最后形成平台。
我们以前很难想象,社会底层的快递员能够纯熟地与数字化系统互动,并且获取高额报酬,他们并没有经过“思想统一”的教育。顺丰澳门人威尼斯、圆通等物流公司也成为了上市公司,他们也不是大公司通过“组织变革”规划出来的。
还有我们的军队,从冷兵器起家,坚持“走自己的路”,慢慢地形成自己的军事体系和理论,能够在装备落后的条件下,与军事强国争高下。
张宁:但问题是,产业数字化产品很少有“趁手”的。在大家没有趁手的数字化工具前,按照转型中的新方法尝试,还是按照原来熟悉的流程去执行,这两者有了矛盾。
为了留住用户、沉淀数据,这就导致企业管理层在“统一思想、组织变革、加大投入”层面下了很大功夫。但实际效果有限,不好用、不愿用、无法迭代,如此陷入死循环。数字化团队如果也这样, 那线 BIM是一个没有被利用好的工具
数字化转型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未来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还有些不确定的因素有待梳理清楚后,我们才会出手。不过,做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已经确定。这条路上不变的就是积累数据和用户。
如果我们复盘一下“纸”的历史,就会震撼于它推动的社会进步和创造的商业价值,也才能真正明白,为什么“纸”能成为四大发明之首。类似的媒介还有电报、互联网、智能手机等。
我们需要沿着BIM的三大优势思考问题。BIM的表达优势:可以应对建筑行业的“高复杂、强个性”;BIM的协同优势:可以应对建筑行业的“多专业、大时空”;BIM的容错优势:可以提升信息理解的效率。
不完全是。沟通涵盖的场景更广,主要体现在内容表达上,包括施工日志、进度管理、险情预警、跨时空巡查或勘察等,会向着内容创作、传播方向发展,已经有文旅企业在开发云上博物馆、线上文旅等产品。多方协同体现在跨专业、跨部门关于交叉点的合作上,包括动迁协调、管线碰撞等,这会向组织变革、产业链优化等方向演进。
深圳有一家使用无人机进行巡视并建立模型的公司,他们可以将设计出来的模型与航拍出来的模型进行比对,反映出进度或计算土方工作量。有很多地产公司愿意为其付费,这是另一种值得关注的商业模式。
传统建筑企业主导的产业数字化,能够找准痛点,做好“应用创新”,但被卡在“产品创新、商业创新”。
目前大家基本都有了概念和想法,但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模式,这个领域也有很多新的想法和机会,每种想法都代表了一条新的路,路上也有很多困难和挑战,很多事情可能没有达到预期的高度,就已经失败了,很多团队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修正自己的想法,适应市场的变化澳门人威尼斯。
企业的本质是为社会解决问题,商业的本质是做交换。企业帮社会解决问题,实现了一个交付,就有理由收回报酬。